智慧城市
“智慧城市”是指通過廣泛采用北斗系統,互聯網、云計算、人工智能、數據挖掘、知識管理等技術,提高城市規劃、建設、管理、服務的智能化水平,使城市運轉更高效、更敏捷、更低碳。與數字城市、信息城市相比,“智慧城市”具有感知、自動反應、主動服務、輔助決策等特征。
智慧城市建設
強化統籌,有序推進。強化智慧城市建設工作的統一領導和統籌建設,在總體規劃框架下做好項目銜接,按照“急用先行”的原則,本著“先共性后個性、先基礎后表層”的思路,合理安排建設任務, 分階段分步驟滾動推進實施,加強項目管理。突出重點,注重成效。立足現實需求,堅持以人為本,突出為民、便民、惠民,把夯實基礎和推進應用作為重點,注重項目建設針對性、實效性、可操作性,避免重建設、輕實效,保障公眾充分分享建設成果。
資源整合,數據共享。加強基礎設施、數據資源、建設資金、人才隊伍等資源的整合,統一建設標準,開展集約建設,促進資源共建、共享、共用,避免重復建設,強化互聯互通基礎,推進各部門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。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推動政務信息資源開放和社會 化開發利用。
創新驅動,長效發展。堅持技術和機制創新雙驅動。引導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各領域的創新應用和深度融合,為社會管理提升、公共服務優化、產業發展增效提供持續發展動力;積極探索智慧城市建設、管理和運行機制創新,為智慧城市健康長效發展提供機制保障。
多元共建,保障安全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和導向性作用,在適合市場化建設的領域,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智慧城市建設。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,健全網絡和信息安全管理機制,落實責任、強化管理,注重個人隱私保護,加強重要基礎設施、信息資源和要害系統的安全保障。在涉密和非開放領域實行政府主導建設。
以“建設生態優美、人民生活富足安康的幸福家園”為總體目標,全面落實市委、市政府的要求,以“指尖暢游、云上 暢想、數中暢管”為指導思想,以“從百姓的‘指’尖開啟、從政府
的‘數’中生長、在共享的‘云’里拓展、在寬帶的‘網’上聯通”為建設路徑,遵循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的發展理念,全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“1245”體系,到 2025 年,將全市建設成寬帶網絡無處不在、智慧應用觸手可及、政務服務高效透明、社會治理精準精細、信息經濟融合創新、網絡安全自主可控的新型智慧城市,讓廣大人民群眾享受信息時代的便捷和便利,使“智慧信陽”成為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,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導力量,最終使信陽智慧化總體水平達到我國中原地區先進行列。
民生服務方面。堅持把“以人為本”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基本理念,從群眾最關心最緊迫的現實利益問題入手,通過便民一卡通、話務一號通、服務一點通整合政府部門上百個公共服務和投訴熱線,提高廣大市民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獲得感、認同感和參與感。
政務服務方面。針對群眾辦事“門好進臉好看事難辦,信息不對稱、不公開,群眾辦事難、手續繁、效率低”和權力尋租等現象,通過實施政府審批“一站通”項目,提升政府公信力和公開化、透明化水平。
社會治理方面。針對基層監管和服務力量薄弱,實施監管“一格通”工程,促進基層政府治理和服務的精細化、人本化;建成覆蓋全市的智慧城管、平安城市、智慧安全生產、精準扶貧等智慧應用,最大程度開發數據信息在社會治理中的價值,推動城市管理服務方式創新,不斷提升城市管理現代化水平。
產業經濟方面。圍繞建設創新型城市,以“智能化、綠色化、服務化、高端化”為方向,積極實施中國制造 2025 和“互聯網+”戰略,做大做強支柱產業,培育壯大新興產業,改造提升傳統產業,促進工業總產值翻番。把農業第一產業和紅色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重要引擎,堅持生活性服務業與生產性服務業并重,帶動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增加。
安全保障方面。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和技術服務系統,加強自主可控軟硬件產品,統一建設安全保障設施,統一安全管理制度,從服務機制、隊伍建設、標準規范、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強指導和建設,確保技術服務安全、規范、高效。